体感终极FAQ:Move与Wii究竟有何不同?
迟来的评测如果还是在重复先前大量评测中已经提过的东西,那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这篇评测不会将重点放在介绍大家已经熟悉的MOVE外观,基本功能上。而是采用FAQ的形式,简单的总结一下截止当前小编对MOVE的感受和认识。
MOVE和Wii有什么区别?MOVE是在模仿WII吗?
其实所谓体感,也就是动态捕捉,实质就是测量、跟踪、记录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在这个意义上,MOVE,Wii和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摄像机阵列,在表演者身上的关键点上贴上发光标记的动态捕捉技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Wii将体感控制提为标准游戏控制方式的创新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超越时代。简单断言之后的体感控制器是模仿品并不客观。
就实现的技术而言,MOVE和Wii都是采用了光学式和惯性运动测量混合的方式。MOVE通过内置的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地磁感应器(或者说电子罗盘,电子指南针)感应控制器自身的加速度,角速度变化和控制器自身的姿态,再通过PS EYE捕捉光球在摄像空间内的位置这几种方式综合实现的体感。Wii最早只有内置的三轴加速度计,之后通过MITION PLUS加上了三轴陀螺仪,(关于陀螺仪的作用,我们可以来看看iPHONE4发布会上乔帮主的演出。)然后再加上REMOTE前端的红外感应器接收感应条两端红外LED发出的红外线,通过分析红外成像判断控制器的空间位置这几种方式综合来实现的体感。
我们可以看出,MOVE和Wii感应技术上的最大差别就在于MOVE内置了地磁感应器,使用的是基于PS EYE的影像辨识技术。Wii没有地磁感应器,使用的是REMOTE上的红外感应器。在惯性运动测量这种检测相对运动的方面两者性质相近,在通过光学判断控制器在空间运动的原理和出发点上则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MOVE使用了PS EYE进行摄像,所以MOVE可以实现人脸辨识,可以通过影像使用反向动力学判断持有MOVE者上半身的运动,还可以实现将虚拟形象带入摄像画面的AR(增强现实)效果。这是Wii没法实现的。
而地磁感应器除了校正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误差积累和漂移之外,本身判断姿态和指向的功能也可能运用在更多的游戏中。想想指南针在冒险游戏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更多的可能性。关于多一个地磁感应器能有多大区别,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这款内置了三者的多媒体控制器的表现。(http://www.youtube.com/watch?v=XZN89aBVksM)
两者都是主要感应控制器自身的运动,在对象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和KINECT感应全身运动和声音的方式有本质区别。
评论